晋城财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交出优异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31 18:30:1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晋城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初心,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在财源建设、民生保障、产业转型、改革创新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
财源根基持续夯实,财政实力跃上新台阶。财源建设是财政工作的根基所在,面对经济下行、政策调整等多重挑战,晋城财政坚持“开源节流双向发力、管理服务协同推进”,以“五高”(高质量涵养税源、高精度细化收入、高效率争取上级支持、高水平优化支出结构、高站位实施财金联动)举措打赢财源建设硬仗。财政收入总体稳健。“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244.3亿元,年均增长9.3%,较“十三五”增长约107%,规模实现翻倍;市本级收入预计315.5亿元,增长77.5%。在全省层面,2020-2024年全市收入规模稳居全省前4位,截至2025年9月底,收入增幅达98.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7.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争资争项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109.4亿元、120.6亿元、129.77亿元、118.39亿元、116.12亿元(2025年截止9月底统计)。政府债券资金达388.7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支出增幅全省领先实现。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坚守“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原则,有保有压配置资源,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1947.18亿元,较“十三五”增支830.46亿元,截至2025年9月底增幅63.4%,同样位列全省第一,更多真金白银流向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
民生投入精准发力,群众福祉节节攀升。民生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晋城财政始终将民生投入列为优先事项,“十四五”时期(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民生支出达1451.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八成,让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入选。全市教育支出达216.84亿元,特别是2024年市本级教育支出增幅15.7%居全省市本级首位,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升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全覆盖资助政策、推进丹河教育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综合实力与群众满意度实现双提升。就业帮扶精准发力。2021-2024年,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6.64亿元,为0.7万家企业减收失业保险费12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亿元,通过以工代赈吸纳12.8万人次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9.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8.81万人,为稳定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社保就业支出220.52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123元提高至191元,涨幅达55.28%,参保率从100.03%提升至100.7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坚实保障。健康晋城建设加速推进。“十四五”时期(截止2025年9月底),卫生健康支出148.48亿元,支持市人民医院迁建等重点医疗项目,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从280元提至400元,增幅6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文旅融合持续推进。“十四五”时期(截止2025年9月底),财政投入36.76亿元推动文旅融合;针对全市6601处不可移动文物,市本级累计支出1.83亿元,实施重点文物维修、抢险修缮和博物馆体系建设,切实守护城市历史文脉。生态治理质量稳步跃升。累计投入63.31亿元推进生态治理,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园林绿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建设能级不断提升。市本级累计投入超40亿元完善城市路网、建设文化地标、整治背街小巷,城市能级持续跃升;社会治理深化水平提升。“十四五”时期(截止2025年9月底),市本级财政在社会治理领域累计投入7.81亿元强化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组织根基,助力平安晋城建设。
赋能产业转型发展,乡村振兴彰显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晋城财政聚焦“1+5”多元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资金保障与政策引导作用。多元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市本级在产业升级方面累计投入14.27亿元支持光机电产业转型,累计支出4.41亿元助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累计安排13.65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发放消费补贴17.29亿元激活市场活力,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前两位。同时,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90项4.6亿元,配套市级奖补资金15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推动358家中小企业“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较“十三五”增长136%。脱贫衔接成果持续巩固。“十四五”时期(截止2025年9月底),全市农林水支出达174.84亿元,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支出进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累计下达奖补资金2.91亿元建设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设、下达13.02亿元建成64万亩高标准农田、投入41.4亿元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等,筑牢了农业农村发展根基,让脱贫成果更稳固、乡村面貌更靓丽。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财政治理焕发新效能。改革是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关键动力,晋城财政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财政体制保障能力增强。明晰市县区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收入划分与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做实做细县级“三保”保障机制,增强基层保障能力;预算管理资金效益提升。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建立汇总初审、交叉复审、集中会审的预算审核机制,切实提高部门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预算执行重大项目落地。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累计统筹148亿元支持重大项目落地,优化“内转外不转”闭环运行模式,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流程,将单位自主支付限额提高到300万元以上,有效提高资金拨付效率。财政评审核减资金33.57亿元,审减率14.01%;绩效管理治理水平领先。绩效管理扩围增效,阳城县、沁水县跻身全国财政管理绩效前200名,市级财政目标责任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获奖励资金1.6亿元。
风险防控严守底线,发展根基更为稳固。防范化解风险是财政工作的底线要求,晋城财政坚持底线思维,构建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三保”责任基层运行平稳。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建立“双优先+三级监测”机制(支付优先、调度优先;市-县-项目监测),“十四五”期间,累计“三保”支出733.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8.16%,保障基层平稳运行;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及“闭环管理”体系,截至2024年末全口径债务率为99%,处于合理区间。截止2025年9月底,累计化解隐性债务120.77亿元,获省级化债激励资金3.42亿元,融资平台清理规范成效显著;财会监督秩序规范有序。健全“五责协同”工作机制(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与跨部门协同监督,筑牢财经秩序“安全防线”。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节点,晋城财政已在复杂挑战中实现了稳增长、惠民生、促转型、推改革、防风险的有机统一。展望未来,晋城财政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政策效能,防范化解风险,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发保中心 王芬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