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民生实事 增民生福祉——晋城财政发挥服务保障职能 推动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3 09:27:27
今年以来,晋城市财政局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投入,全力以赴兜牢民生底线,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不断增进民生福祉。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171.4亿元,同比增长1.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八成,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织密民生保障网,财政服务更加暖心。财政部门始终以人民为本,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养老、教育、民生实事等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力筑牢民生保障网。就业帮扶精准滴灌,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安排2.1亿元就业补助资金覆盖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十余类方向,既帮困难群体“找饭碗”,更助劳动者“端好碗”,全力支持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见效。养老服务多维升级,提前下达1.1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养老金补助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投入240万元支持6个农村区域养老中心新(改)建、700万元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让“银发生活”更安心。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严格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上半年,教育领域投入6.13亿元,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普通高中助学金等政策性配套项目,支持晋城四中、晋城五中、爱物学校、凤凰小学新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统筹财政资金,加强台账管理,定期跟进督促,今年我市安排4.73亿元支持实施省15项民生实事和市12项民生实事项目,发挥财政政策叠加效应,将“关键小事”办实办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二是动态提标强保障,为民底色更加厚实。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盯困难群体急难愁盼,以靶向投入、动态提标让群众生活更有底气、民生政策更贴民心。医疗保障提标扩面,累计拨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级配套资金5.8亿元,筑牢看病就医“资金池”,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每年94元提至99元),及时下达中央、省级资金1.71亿元,落实市级配套资金1191.67万元,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困难救助持续发力,按照自然增长机制,会同民政部门合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统一提至每人每月790元、平均月增50元,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提至每人每月655元、平均月增45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提高,足额配套并及时拨付补助资金,让政策红利直达困难群众身边。特殊群体福利提标,严格落实省厅调标政策,动态调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养育及残疾人两补标准,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标准提至每人每月2110元、平均月增135元,社会散居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养育标准提至每人每月1405元、平均月增85元,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让财政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激活发展新动能,民生福祉更有后劲。立足新发展阶段,将财政投入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助企纾困等举措夯实民生根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提速增效,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安排9929.95万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半年,我市衔接资金支出进度达51.09%,高于序时进度和全省平均进度,排名全省前列。文旅融合惠民共享,上半年,文化领域投入1.48亿元,重点支持送戏下乡、周末大剧场、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等项目,足额配套公共文化资金,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力推动文旅康养事业繁荣发展,让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发展成果。经营主体减负赋能,顶格落实融资担保机构补偿补贴办法,小微“三农”主体担保费率降至0.8%,大、中型科技型企业参照现行标准下调20%,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吸纳创业(就业)的小微企业等政策性担保业务实行个体全部免收、企业减半收取担保费,累计为1044家市场主体减费让利508.38万元,推动破解融资难题。“以工代赈”扩面增收,把以工代赈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横向联系发改、住建、人社等市直部门,纵向指导各县(市、区)财政部门,梳理资金及项目情况,努力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发挥好以工代赈政策的功能作用,据统计,2025年全市安排534个项目,预计可带动3.75万人务工,人均增收1.77万元,让群众在参与发展中增收致富。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更加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全力推动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办公室 门雪瑶 师圆缘)